当前页面:首页 >>信息公开>>农业农村>>美丽乡村建设

河洲镇:党建引领谋致富 赓续前行绘蓝图

来源:河洲镇     发布时间:2023-05-04 08:35


祁东党建  2023-04-28 16:47 发表于湖南


今年来,河洲镇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强村带弱村的发展模式,通过"一对一"领学帮带、"面对面"共谋发展、"点对点"补齐短板等多种形式,以"消除薄弱村、壮大一般村、做强富裕村"为目标,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争取全镇15个村在产业发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以党建为引领 构建红色走廊

河洲镇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激活党建引领乡村发展"主引擎",释放基层党组织"新动力"。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召开后,镇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群众,采取邀请县镇领导到村宣讲、党员群众集中学习、老党员送学上门、召开屋场座谈会、微信公众号推送等多形式学习宣讲。辖区内41个党支部通过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等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截至目前,已召开宣讲会100余场。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制定《河洲镇关于严管厚爱镇机关干部职工的若干规定》《河洲镇关于强化村(社区)干部队伍管理的若干规定》,强化镇村干部责任压实、工作落实、成效见实,激发镇村干部干事创业动能。通过组织观摩示范建设、举办业务能力培训班、线上线下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镇村干部整体素质。2023年以来,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两委"成员、党员干部培训班5期培训400余人次,开展党建业务工作培训班3期共计120人次。三是强化品牌培育。以"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为契机,推动组织生活提质增效,配优补齐村(社区)干部队伍,常态化开展村级组织突出问题治理,实现村级工作力量、效率、成果出现"1+1>2"的叠加效应。做好"党建+产业"的文章,引领市门村特色水果种植、三河村高密度鲈鱼养殖、定丰村丰腾五金厂、五家围村草莓基地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全镇展现出共谋产业发展、齐谋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以产业为抓手 构建金色走廊

河洲镇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标任务,深化发展机制,扩展发展渠道,以农村党建品牌创建纵深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设。一是共建产业基地。镇党委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镇村干部多次前往村集体经济的模范村考察学习,在集体经济发展经验教训中找准方向和思路。该镇市门村响应党委号召,积极引进中农生态果业公司到村流转土地,发展特色水果种植,截至到目前,市门村的特色水果种植园的百亩脆皮金桔和千亩黄金奈李基地已经颇具规模,种植园内有金桔230余亩6000株,黄金奈李700亩7000余株,蜜柚30亩400余株,樱嘴桃10余亩1200株,种植规模每年不断扩大。该村的特色水果种植园由中农公司提供种苗、肥料等物资,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加工销售,聘请市门村群众种植、管理和采摘,盘活了该村闲置劳动力资源,三年来年均为群众提供劳务收入22万元,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二是共商产业发展。镇党委积极探索强村带弱村的发展模式,不断凝聚发展合力,营造抓产业促发展的氛围。该镇以市门村、三河村为榜样示范村,多次组织村干部、产业发展能人、致富带头人前往特色水果种植园、鲈鱼养殖基地开展考察学习,现场学习发展经验、谋划发展思路、学习种养技术、完善发展措施、制定产销对接,切实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短板及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仅在2023年前四个月,通过群众劳动力就业,中农生态果业公司向农户支付劳务费达30万元以上。三是共享发展利益。依托特色水果种植产业,利用参与务工、流转土地等方式,获得"薪金+租金",形成新型利益联结机制。目前,中农生态果业公司解决长期稳定就业50余人,临时就业20余人,人均劳务工资稳定增长,全面推进了镇村振兴。以标准化建设为契机 构建绿色走廊

河洲镇党委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要求,扎实推进镇村发展、镇村建设和镇村治理,推动镇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一是文明共治。按照党政班子成员及科级干部分片包村,干部包户网格管理原则,在全镇开展常态化综合整治,全面提升镇村形象。以机关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动员全镇15个驻村工作队加入到治理队伍中来,同步推进镇村两级标准化建设,以"村民自治""新时代文明站所"为抓手,实现市场街道、机关单位、农村人居环境长治久洁。二是镇风共抓。充分运用"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网格长、联村警长、网格员实行"全员上岗",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通过召开"五个会"(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乡贤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守法、移风易俗、邻里关系、环境保护、乡风文明等方面完善村规民约,制定党员群众"积分制"管理办法,持续开展农村陈规陋习、封建迷信、环境卫生整治等突出问题治理,推动文明乡风养成。(通讯员:刘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