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人大工作“互联网+”体系
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 张永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作中,既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大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祁东县人大常委会顺应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将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人大工作中,以信息化激发人大履职新动能,用新动能助推人大工作新发展。
凝聚发展新共识,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一是打破传统手段束缚,构建“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新闻报道平台,将人大新闻报道在手机报、人大门户网站、人大微信公众号、电视台、报刊等多种媒介上发布。建立“祁东人大”会务APP,为人大“三会”提供会前、会中、会后的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化控制。依托人大门户网站、微信工作群,形成共享互通的信息网络,打造一个链接、辐射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的信息终端。二是打破区域资源限制,拓宽人大联系群众新途径。建立人大代表议案、建议信息数据库,详细录入人大代表议案、建议信息和需求信息。随时收集群众在人大门户网站上的留言,判断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人大工作的矛盾和焦点。建立人大和群众网上“双向联系、双向认领”机制,畅通人大代表与选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渠道。完善县、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体系,在乡镇(街道)全面建成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站,积极推行工作站实现线上运行,让群众网上“点单”,工作站线下“买单”。三是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代表履职更得心应手。畅通民意收集渠道,对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提出的审议意见,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建议;开设网络调查,了解群众的意愿;以网站为依托,建立人大微信公众平台,努力提升“微能力”,释放“政能量”。提高建议办理效率,建立人大代表建议网上办理、人大代表履职网上监督管理系统,实现人大代表在线提交建议、跟踪建议办理进度,以及建议承办单位承办建议、反馈办理情况、接受人大代表监督等功能。
奋力领航新时代,用好“互联网+”新技术。“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手段的诞生,实现了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人大工作与群众工作相衔接,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一是工作方式更便捷。将会议相关资料上传至“祁东人大”会务APP,共享会议相应资源,依法履职和工作更加高效、便捷。二是数据分析更精准。建立人大代表议案、建议信息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信息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更方便可行。三是服务群众更精细。将人大工作嵌入“互联网+”系统中,人大代表、群众通过手机终端,可随时随地将信息反映给相关职能部门。
充分利用新技术,激发履职新动能。一是认清形势,以建功必成的坚定决心推进人大工作信息化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使“软任务”逐渐变为“硬指标”。提升能力素质,开展市、县两级人大代表分级应用培训。突出教育引导,利用人大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宣传人大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便捷性,引导人大代表、群众转变观念。二是聚焦重点,以精准发力的方式方法推进人大工作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资源整合,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网络资源整合,将各领域人大工作信息平台有效整合起来,实现互联互通、交流共享。着力拓展覆盖范围,帮助广大基层代表、群众搭上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快车,使人大工作“互联网+”在农村真正发挥作用。不断创新形式内容,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提供人民群众创业致富必备的政策法规、就业指南等信息;围绕人民群众学习需求,定期发送学习资料和内容,进行“点菜式”学习。三是强化保障,以优良作风推进人大工作“互联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人大工作“互联网+”建设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实现逐年增长。构建高素质专业队伍,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人大工作“互联网+”成效纳入年度绩效目标考核项目。(本文在《人民之友》刊发)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