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6日
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县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初步测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6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幅比上年快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1.2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4.5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2.45亿元;分别增长6.2%、17.6%和10.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生产总值的31.1%、36.0%和32.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提高3个百分点。
财政税收完成情况良好。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2245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49.9%。其中:上划中央两税2435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34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8.3%和50.1%,财政总支出43795万元,同比增长21.8%。全年完成税收总额15644万元,其中:国税收入6358万元,增长36.4%,地税收入5281万元,增长11.0%,农村“三税”(农业税已取消)完成4005万元,较去年“四税”增长15.2%。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物价涨幅有所回落。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涨幅较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9%,回落6.6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价格由上年上涨3.3 %转为下降0.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2%,回落0.9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0%,回落1.9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4%,回落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6%,回落1.9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从业人员达35720人,比上年末增加2485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增就业人员389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300人,帮助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420人,全县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00多个,年末城镇失业人口登记率为4.06%。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447人。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景气指数不断攀升;取消农业税等惠农政策,使农民负担空前减轻。经济环境进一步优化,以民为本的发展观念和增长方式正在形成。
八件实事全面落实。八件实事各项指标任务经考核验收全面完成,均达到或超过了市定任务。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再就业、“村村通”公路建设、中小学校危房改造面积、新建城镇经济用房竣工面积均超过市定任务的10%以上。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大的转变,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项目不多,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财政收入规模偏小,支出压力较大,县乡财政困难;就业与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部分城乡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医疗卫生、教育收费偏高,城乡不同程度存在“看病贵”的问题,均不同程度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15亿元,同口径增长6.5%。其中:种植业产值158832万元,增长5.3%,林业产值4158万元,增长16.6%,畜牧业产值108880万元,增长7.1%,渔业产值33684万元,增长10.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970万元,增长3.9%。落实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农资价格上涨客观上影响了农民的直接受益。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突破,全县区域性特色农业成效显著。非农行业总产值为103.94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5.2%,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与餐饮业分别为52.20、24.41、8.64、18.69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8%、4.8%、5.0%、4.0%。全年粮食总产量40.72万吨,增长3.0 %。经济作物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经济作物烤烟、棉花、席草、黄花菜、槟榔芋、生姜等的产量均有所增长。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5年产量 (吨) 比上年增长(%)
谷物 385661 3.1
油料 9710 0.6
棉花 130 4.0
水果(含果用瓜) 84246 1.3
蔬菜 527600 0.2
其中:黄花菜 64000 0.9
烤烟 2530 0.6
席草 55010 14.6
林业生产加速,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4000亩,封山育林面积1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13000亩,主要林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油桐籽产量54吨,增长5.9 %,油茶籽产量5250吨,增长350%。全县森林总蓄积量增长率为3.9%,较去年增长了1.7个百分点。
畜牧水产生产稳定,较为成功地抵挡住了“禽流感”的冲击。全年出栏牲猪109.00万头,比上年增长3.8%,存栏牲猪48.50万头,比上年增长3.5 %,全年肉类产量达到9.10万吨,增长4.6%,家禽饲养量728.00万羽,减少17.9%,禽蛋产量8415吨,减少了12.9%。
渔业生产保持了平稳增长势头,人工养殖发展较快。全年水产品产量为46118吨,比上年增长1.3%,全县稻田养鱼面积13.22千公顷,为全省模式化稻田养鱼扶贫增收工程项目建设县。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05年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46218台,总动力282763千瓦,分别比上年增长8.3%和9.2%。水稻联合收割机66台,使水稻种植向全程机械化作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农用排灌机械22798台;农用载重汽车1016辆。农村电网改造进展顺利,全县已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受益村达到123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进一步提高。全年用于农业开发资金 103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647万元,群众自筹33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呈现长足发展。在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全县工业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盘活资产,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县工业完成总产值76.43亿元,增长28.7%,实现增加值22.03亿元,增长 16.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41.47亿元,增长52.4%,实现增加值11.15亿元,增长30.2%。全县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91户,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一批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上年增长21.5%。有色金属、糖果、家具、黄花菜、草席等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增长的拳头产品。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如下:
2005年产量 比去年增长(%)
水泥 539383吨 4.1
合成氨 11000吨 4.9
十种有色金属 33923吨 28.2
糖果 4200吨 ——
家俱 75600套 15.2
企业改革改制继续深化,工业生产经营形势逐步好转,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6606万元,增长31.1%。乡镇(民营)企业实现利润3.26亿元,增长15.8%。商贸企业、三资企业、个体私营经济营业额(产值)、效益都实现了同步增长。扭亏增盈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已进入攻坚阶段,供销、商业等改制正在加紧进行。
建筑企业生产有所增长。全社会完成建筑总产值38402万元,实现增加值25204万元,增长29.9 %,全县建筑企业12家,全年实现建筑利润818.9万元,增长32.6%,工程完成结算税金1296.7万元,全年房屋施工面积90.85万平方米,增长6.8%,竣工面积52.7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2.8万平方米,增长60.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170万元,增长13.5%。其中:城镇投资71474万元,增长28.6%,城乡个人投资44184万元,下降了10.0%。投资重点继续向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倾斜,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城镇基础设施建设7000万元,电讯建设1200万元,高速公路连接线6500万元。县城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县城新区道路骨架已经形成。
民间投资依然活跃,企业技改力度加大。开福家俱厂投入5000万元建设新家俱生产线;祁东烟草薄片公司投资5500万元新建薄片生产线;清水塘铅业有限公司投入铅业开采资金3000万元。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平稳增长。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完成增加值46837万元,比上年增长11.0%。全年完成客货运换算周转量分别为17447.01万人公里和29692.9万吨公里,分别增长4.0%和7.0%,交通运输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县新建与改造县际及县到乡镇公路15.5公里,建成通村公路170.4公里,全县866个村实现通车,仅有1个村因为自然条件特殊暂未能通车。
邮电通讯业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发展迅速。2005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733万元,较去年增长46.5%;电信业务总量4324.3万元,年末程控电话用户84895户,互联网用户3017户;铁通电话用户达6000多户,网络用户达600多户;移动电话9.1万户(包括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增长3.4%。
旅游业亮点增多。全县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鼎山公园、万福寺、桃溪山庄、温泉水上乐园、体育广场、紫云庵等成为全县人民喜爱的休闲活动场所。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和扩大内需政策的驱动,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606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3825万元,增长13.9%,县以下零售额99781万元,增长7.8%。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完成146370万元,增长4.0%,餐饮业完成33731万元,增长73.3%,其他行业完成3505万元,减少40.6%。
七、外经、外贸
招商引资效果显著。2005年全县洽谈项目18个,发布招商项目 40个,其中,经省、市批准并登记注册的项目9个,实际到位外资1790万美元,比上年略有增长,引进内资企业89个,引进资金14.62亿元,比上年增长40.4%。
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全年进出口总额10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了7倍。其中,出口总额91.4万美元,增长6.21倍;新增进口总额10万美元。主要出口产品有果脯苕头、电解锰、黄花菜、草席等。
八、金融和保险
金融信贷运行平稳,对地方经济支撑有力。全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01163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5914万元,增长17.9%,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92198万元,增长3.1%。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公民投保意识进一步加强。县财产保险公司财产险收入1180万元,较去年增加20多万元,支付赔偿及给付775万元;人寿保险公司寿险收入4180万元,较去年增加1000余万元,给付380万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在改革和调整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全县普通小学313所,在校小学生60659人,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达99.2%,普通中学67所,在校学生60541人;职业教育前景乐观,全县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645人。全县教师7383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3361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5173人。全县有100所中小学运动场面积达标,有18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全县中小学拥有计算机4227台,拥有图书200.89万册。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县中小学校危房改造项目44所,施工面积达37250平方米。
科教兴县战略取得初步成效。2005年市以上科技立项项目7个,引进科技项目4项,科技示范基地150个,培育省级民营企业2个,推广示范农业新技术、新成果23项。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201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11936人,初级职称7265人。科普工作得到加强,2005年共开展专项科普活动26次,提高了全民科普意识。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年底全县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31个, 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5万册。电影放映单位在册数9个,放映场次500场,观众达到18万人次。电视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43500户。文艺创作十分活跃,在国家、省、地市级公开发表、展、演、播、出版各类文艺作品350件,获奖62件,其中国家级5件、省级29件、市级28件。全县文化市场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坚决遏制书报刊市场非法出版物。打击走私盗版、黄色音像制品。全县共收缴非法出版物2万余册,取缔和整改营运“网吧”50家,查禁赌博机60余台。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继续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9个,实有床位1449张,卫生技术人员2142人,其中医生1005人,注册护士545人。全县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个,卫生技术人员187人,妇幼保健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195人;农村乡(镇)卫生院23个,床位610张,卫生技术人员782人。预防保健工作进一步规范,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达95.4%以上。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等级运动员发展人数38人,参加国家、省级以上的体育比赛中,获得奖牌18枚。全县举办群众性体育运动会27次,参加人数达1.36万人。各种体育场馆、学校、群众活动场所的体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民健身运动方兴未艾。
十一、人民生活与环境保护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168元,比上年增长1.5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10元,增长15.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5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98元,减少0.4%。居民的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32.4平方米,分别增加2.9%和3.5%。居民的家庭设施、卫生条件、居住环境都有明显进步和改善。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年企业养老保险新增扩面人数2985人,实际缴费人数达19916人,失业保险净增参保人员1358人,医疗保险全年新增扩面人数2518人,年末参保人数35196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达24249人。全年拨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969.65万元,拨付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5832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545万元,支付医疗费用1728.6万元,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率达100%。城镇低保工作逐步规范,全年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全县共有3523户8537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发放保障金599.1万元,全县为6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优待证3万多个。
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力度加大,环保事业加速发展。全年实施治理项目2个,项目完成100%,完成投资600多万元。全县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为7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32%,“三废”综合利用产值923万元。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75.0%,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63.3%。
十二、人口
人口有一定增长,但仍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县总人口93.3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2095人,出生率12.9‰,死亡人口2766人,死亡率3.0‰,人口自然增长率9.9‰。
注:1、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行价,速度为可比价。
2、人口数为公安局统计数。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