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祁东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努力扩大投资规模,积极促进消费增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城乡建设步伐,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竭力改善人民生活,全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14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12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4.39亿元,增长22.0%;第三产业增加值34.95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5%、63.5%和20.0%,分别拉动全县GDP增长2.3、9.1和2.9个百分点。
安全生产形势比较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122起,同比上升37.1%;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02起,同比上升29.1%;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6,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为6.54;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为0。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大产业数量不多,企业的科技含量低,工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节能减排任务较重,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就业压力仍较大,通胀压力仍然存在,解决民生问题薄弱环节多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运行平稳。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25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全年农作物种植总面积139.86千公顷,增长15.9%,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8.64千公顷,蔬菜22.08千公顷,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种植业稳定增长。全年粮食产量523047吨,比上年增产63364吨,增长13.8%。其中,稻谷产量487895吨,小麦产量498吨,分别较上年增产14.8%和8.0%。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745200吨,增长5.7%;茶叶产量101吨,增长3.1%;水果产量86937吨,增长7.2%。
养殖业快速发展,。全年出栏肉猪头数150.02万头,增长21.2%,猪肉产量101430吨,增长7.9%。出售和自宰家禽971万羽,禽肉产量14783吨,增长9.4%;禽蛋产量20979吨,增长9.0%。全年水产养殖面积4.19千公顷,增长2.7%;水产品产量50340吨,增长7.8%。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333公顷,新增封山育林面积733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9.1%。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247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28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6.27万千瓦,增长13.4%。全年农村用电量19590万千瓦小时,增长8.9%。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71.8公里。新增8个自然村通电话,新增30个行政村互联网宽带上网,改造行政村配电网30个。建设农家书屋131个,新建农村沼气池1400口,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解决了45904人的饮水困难及饮水不安全问题。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县全部工业总产值2527502万元,增长23.8%,全部工业增加值624620万元,增长23.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45559万元,增长32.6%,增加值571247万元,增长24.8 %,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481943万元,增长10%;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041240万元,比上年增长39.1%,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达99.8%;支柱产业中的十种有色金属、水泥、家具、轻革产品产量均呈不同程度增长,产量分别为99160吨、1661054吨、153130件、1581200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49.5%、40.1%、39.1%和42.1%。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9239万元,较上年增长1.8%。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1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1614万元;实现利润1528万元,同比有所下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5.36万平方米,增长6.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35243万元,增长30.8%。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78181万元,增长43.2 %,房地产开发投资11732万元,增长44.4 %;农村投资157062万元,增长13.4%。商品房竣工面积139707平方米,增长240.4% ;商品房屋销售面积91028平方米,增长35.2 %,其中,现房销售面积65052平方米,增长82.6%,期房销售面积25976平方米,减少18.1%;商品房空置面积20241平方米。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县全社会货物周转量43395万吨公里,增长4.2 %;旅客周转量21759万人公里,增长3.5%。 邮政电信业总的呈上升态势,全县邮政业务总量6020万元,增长8.7 %;电信业务总量62633万元,增长7.8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4713 户,减少2000户; 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6776户,增加4230户。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
2010年,城乡消费持续旺盛。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分行业看,批发业0.89亿元,增长27.9%;零售业39.65亿元,增长17.3 %;住宿业0.68亿元,增长21.7 %;餐饮业4.29亿元,增长20.1%。
物价总水平有所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5%,商品零售价格上升3.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6.9%,在外用膳食品价格上升6.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4%。
外贸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56.18万美元,较去年的45万美元增加了11.18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56.18万美元。主要出口产品有黄花菜、甜酸藠头、电解锰及电解锌等,进口总额为零。
招商引资来势看好。全县共引进新开工项目86个,其中外资项目9个,内资项目77个。实际到位外资4100万美元,同比增长12%;实际到位内资19.16亿元,同比增长12%。第五届“湘台会”签约引进项目6个,现在6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其中4个已竣工投产。
对外经济合作有所增长。全年外派劳务320人,同比增长6.7%。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为42306万元,增长19.3%,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287万元,增长25.7%。全县财政总支出161177万元,增长23.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教育、城乡社区事务等涉及民生支出分别增长24.2%、112.1%、4.5%、55.4%。
金融运行平稳。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3亿元,比年初增加15.54亿元,增长15.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3.35亿元,比年初增加4.34亿元,增长15.0%。其中:短期贷款18.39亿元,比年初增加1.32亿元;中长期贷款14.93亿元,比年初增加3亿元。
保险事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全年保费总收入3380万元,其中,财产险收入2011万元,人身险收入1369万元。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1475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990万元,人身险赔付金额485万元。
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
基础教育事业平稳发展。全县有小学307所,在校学生91678人,专任教师383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普通中学60所,在校学生50639人,专任教师3972人。
科技兴县稳步推进。2010年,全县市以上科技项目11个,引进科技项目12个,科技示范基地35个,推广示范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0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累计4项,争取国家科技经费74万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69件,专利授权量27件。签订技术合同18个,合同成交金额500万元。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县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29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内藏书突破14万册,电影放映单位在册数1个。全县共组织了15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成绩斐然,全年共生产作品225件,其中摄影46件、文学、戏曲50件、美术62件、音乐舞蹈67件。国家级获奖或发表10件、省级获奖或发表21件、市级获奖或发表40件。广播影视事业持续推进,全县有线电视(含有线数字)用户达到99220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3%。全县有综合档案馆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58416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疗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
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及千家万户,覆盖农村人口75.45万人;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41 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5个,妇幼保健院 1个,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 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达1615张,增加244张,卫生技术人员2238人,增加3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845人,增加4人,注册护士516人,增加30人。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群众体育活动再上新台阶。全县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举办广场之夜活动五次;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在湖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县运动员夺得射击、武术散手、跆拳道、龙狮、田径等项目金牌10枚、银牌10枚、铜牌6枚,总分336分,其金牌数和总分遥居衡阳各县市之首,为衡阳市代表团赢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两个全省第三作出突出贡献。被衡阳市人民政府评为“突出贡献单位”。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新建了地坑式垃圾站18个,水冲式公厕2座,县城新增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新修道路6800米,硬化面积60000平方米;新安装路灯120盏,新铺设自来水管4000米;新建综合停车场1个;新扩建垃圾站场3个,添置垃圾焚烧炉两座,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城镇功能日益完善。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年实施治理项目4个,项目完成100%。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3.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三废”综合利用产值680万元。全县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区域有较大改善。全县城市空气及地表水质量均达到2级标准。随着县城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使用,县城生态环境会进一步改善。
十、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人口年报统计,年末全县总人口达到102636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4042人。全年出生人口16410万人,人口出生率16.0‰;死亡人口7260人,人口死亡率7.1‰;人口自然增长率8.9‰。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从业渠道呈现多元化格局。年内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975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100%。
城镇居民收入继续稳定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4元,增长12.1%,其中,工薪收入8439元。人均消费性支出9168元,增长13.4%,其中食品支出3173元,衣着支出979元,医疗保健支出682元,家庭设备用品支出757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6%。
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85元,增收793元,增长12.6%,其中:工资性收入3685元,增收630元,增长20.6%;家庭经营收入3022元,增收122元,增长4.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78元,增长5.6%。其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2.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51.6%。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新增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897人、4532人、2200人、12586人、1113人,累计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6559人、119239人、37777人、42774人、40296人,全年征缴社保基金33410万元,支付待遇36874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486人,总人次13.7万人次,保障支出2082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1426人,总人次52.7万人次,保障支出3067万元。
注:
1. 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据以《2011年祁东县统计年鉴》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 祁东县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 公报中各项指标增速无特殊注明均是指2010年与2009年同比结果。
4. 总人口、出生率由县公安局提供。全县年末总人口及结构指标数据以全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为准。
5. 电信业务总量包含电信、移动和联通业务总量。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