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杜桥乡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乡“四绿经济”发展,集全民之智,举全民之力,发挥我乡产业优势和特色,早日实现富民强乡的目标,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比较优势,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统一思想认识,采取强力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把我乡建设成为祁东县农业特色产业的强乡,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二、工作思路
坚持“四化”提品味、筑平台,“四绿经济”谋发展的整体规划,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大动作,重点发展种植养殖、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三大特色产业,走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路子,真正实现从种粮解决温饱向发展特色产业达到小康目标的迈进,实现从矿产资源开发的短效产业向农业资源开发的长效产业转变。
三、目标任务
1、发扬传统农业优势,加大现代农业建设。作为山区乡,念好“山”字经尤为重要。鼓励农民继续发扬传统的油茶、红薯、茶叶等种植业以及家禽养殖,将传统农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同时加大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灌溉技术,发展猕猴桃、炎陵黄桃等水果产业以及有机高山蔬菜。变“望山兴叹”为“靠山吃山”。
2、依托特色资源,促成原料加工。依托我乡丰富的山林资源以及特色农产品,对楠竹、油茶、茶叶、水果等产品形成深加工,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上述特色产品加工。
3、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旅游价值。抓住扶贫机遇,实现各类用地规划科学合理,逐步完善乡、村两级整体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农庄,同时挖掘我乡历史文化古迹以及秀美自然风光,打造生态休闲旅游乡。
到“十三五”结束,力争把马杜桥建成集三大产业齐头并进的全县最美生态休闲乡。
四、工作重点
(一)特色农产品种养殖
注重抓好“三动”:首先是典型户带动。要着力发展一批特色农业大户,使其在种养殖规模、效益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其次是专业组织联动,建立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其运作机制,把散户小生产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再次是服务驱动,着力搞好农业技术服务,要大力帮助各村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农户理清农业发展思路,通过深化驻村指导、农技人员联基地联大户等活动,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功能,提升农业服务质量,驱动特色农业发展。力争“十三五”期间,油茶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总产油量1000万斤,巩固好红薯种植,保住3000亩种植红线。建成三个特色水果产业基地。
(二)农产品加工产业
按照“基地化建设,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格局。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如:楠竹、油茶等,通过政策扶持,吸引民间资本,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建成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三)休闲观光旅游产业
1、发展绿色观光休闲旅游经济。着力打造“一带、一点、一山、一景、一湖”休闲观光旅游区。“一带”即“十里花带-樱花广场”观光带,通过三年(2015-2017)预计投资500万元用于加强S218公路沿线、乡村道路和村庄绿化,打造以樱花观光苗木为主的“樱花主题乡”。 2015年投资120万元在全乡共种植4公分樱花13000株、紫薇3000株、红叶石楠3300株、桂花树3300株,2016年已投资60余万元在S218沿线及樱花广场种植樱花、福建山樱、茶花、紫薇等7000余株,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在S218建设十里花带。“一点”即大马风力发电站,依托风力发电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手打造沿线花带和草场,实现旋转的巨大风轮与沿线花带及青青草场和谐共存,形成一道现代科技融入古朴自然的靓丽新景观,无疑将成为我乡一个新的旅游亮点。“一山”即高峰茶场,鼓励高峰茶场进行老茶园垦复400亩,新建茶园600亩,并逐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成集看茶、采茶、炒茶、品茶的休闲、实践旅游基地,在实践中提高游客对高峰茶叶的认识,抓好茶叶品质建设,做大做强品牌,通过现场和电商等方式积极带动茶叶销售。“一景”即石门山自然人文风景,完善S218-西冲-高峰一线基础设施,抓好绿化及环境整治,发掘王船山隐居、仙人下棋、石门三叠、三阳开泰等乡村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建设成环乡旅游观光区,着力开发一系列实践基地,主打亲子活动,打造集登山、徒步、骑行一体的环乡旅游观光区。“一湖”即上福冲水库,加大库区生态保护,在充分保护水源地环境,确保优质安全供水的前提下,加大库区造林力度,实现湖光山色、万木竞秀的自然风光,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环湖观光带。着重开发湖中岛屿的游客载体功能,打造一个拍照摄影基地。
2、发展绿色农庄经济。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餐饮文化的开发等,依托全乡丰富的森林资源、水资源、花木观光带资源、旅游资源吸引民间资本对主要地段进行主题农庄打造,形成一批特色农庄。计划建设铁塘桥水上乐园,无底猕猴桃基地等娱乐实践农庄,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新建一批园林式农庄,体验江南风情;打造有特色的主题花海农庄,提供赏花、餐饮、住宿等服务。
3、落实村庄规划,实现人文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乡发展旅游经济需从规划着手,抓住扶贫政策机遇,实现乡、村两级整体规划,对道路沿线房屋统一实行穿衣戴帽,统一样式,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依托扶贫政策机遇,实行统规统建,改变过去院落希散,土地利用率不高的状况,同时,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方便老百姓生产生活,通过整体规划,实现人文雨自然和谐发展,放大我乡旅游资源优势。
四、主要措施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马杜桥地处山区,虽然山大沟深、远离城区、自然条件落后,但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随着S218的建成,大大缩短了进城的距离,交通较为便利,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及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观念上的贫穷和发展能力水平上的贫穷”。全乡广大干部群众要从唯粮是农、小富即安的潜陶醉意识中解放出来,切实认识到抓农业特色产业,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认识到只有把握比较优势,谋求特色产业大突破,把农业这个安天下的产业转变为富天下的产业,才能真正把马杜桥建设成为富强、生态、文明、和谐的“最美乡村”。
2、强化科技培训,利用高新技术。一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诚请各级专家、技术人员讲学指导,每村建立一个农民技术常年培训班,每年培训农民2000人次,户均达到1个科技明白人。二是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干部、群众、能人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三是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加大各级干部培训力度,使他们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四是加强沟通联系,重点引进良种良法,加快新技术推广运用。
3、创新经营机制,实行集约化经营。一是围绕“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鼓励联户联产、能人大户承包经营,解决一家一户办产业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吸引民资、招商引资,鼓励私营企业和能人大户领办、创办农业特色产业,投资兴办特色产业经营实体,打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坚持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等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强大合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4、加强标准化生产,争创名优品牌。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限用、禁用农药的使用,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抓好油茶、红薯粉、土鸡、等农产品的注册认证,靠品牌占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加大对外宣传推介,扩大全乡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5、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产品流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能人大户、贩运大户在流通环节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引导组建涵盖土鸡土鸭、经济林、猕猴桃、酥脆枣等特色产业的专合组织,实行公司化、企业化运作,实现农产品产、供、销良性互动,流通顺畅。同时,采取资金扶持、政策扶持等激励机制,瞄准市场需求和投资热点,创造条件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特色产业发展链条。
6、依托电子商务,实现“互联网+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快,信息量大的特点,加速电商融合,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同时抓住祁东县大力开展农村淘宝的机遇,鼓励农户成立网店,开展网络营销,把我乡特色农产品推向广大的市场,病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接受网络订单,解决农户种什么、种多少的难题。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