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6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强势推进,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和谐祁东”初显成效,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为76.82亿元,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6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9.47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24.89亿元,增长7.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8958元,增长12.0%。企业效益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8665.4万元,增长41.8%。财政状况良好,全县财政总收入 27137万元,增长2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959万元,增长21.3%。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2006年,在全县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1∶36.0∶32.9变为29.2∶38.4∶32.4,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较上年更趋合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得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单位新增2个,投资比上年快30.2个百分点。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全县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8.3个百分点。全县城镇化率为28.23%,比上年提高1.76个百分点。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3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6.9%,比上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1.26亿元,增长34.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81.2%,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
物价指数合理增长。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3%,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3.3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5%。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全县8件实事17个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9个考核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09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300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790人;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712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712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2所,新增集中入住五保对象64人。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310万元,为民建爱民房35户,国家资助灾后建房360户,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农村中小学学校危房改造39所,面积21295平方米。新建和改扩建农村乡镇卫生院17所。全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7.5万人(含在本乡镇内),劳务总收入13.6亿元。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较粗放,工业化进程有待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质效不高,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财政实力还是不强,支出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城乡统筹发展任重道远。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增长稳定。200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5.56千公顷,增长1.0%,其中稻谷播种面积56.77千公顷,增长0.7%。油料种植面积5.43千公顷,增长3.0%。棉花种植面积0.1千公顷,与去年持平。蔬菜种植面积19.72千公顷,增长12.1%。粮食总产量397171吨,下降2.5%,其中稻谷产量363317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年出栏肉猪111.18万头,增长2.0%;出笼家禽750万羽,增长3.0%;水产品产量46220吨,增长0.2%。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2006年产量(吨) 比上年增长(%)
谷物 363317 持平
油料 10129 4.32
棉花 134 3.08
甘蔗 82401 7.01
瓜果 69238 3.4
蔬菜 591600 8.1
烤烟 1500 —
席草 56385 2.5
农业结构出现新变化。全县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6%,比上年下降7.2个百分点;油料、蔬菜所占比重为3.2%和14.9%,分别上升1.3个和2.9个百分点。全县生猪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3.6%,下降5.5个百分点;其它畜牧业所占比重为10.1,上升6.4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全年水利投入资金800多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万多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06446千瓦,增长8.0%。
乡镇企业在调整中发展。全年完成总产值145.62亿元,同比增长14.6%,其中乡镇工业完成82.91亿元,增长20.2%。年末乡镇工业企业单位数为11025个,职工人数113670人。
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全县农村投资63274万元,增长 14.3%。财政支农支出2871万元,增长1.2倍。示范工程全面启动,示范村建设已经规划和启动。建设饮水解困工程14处,帮助6446个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2500口;建成县到乡镇公路88.1公里,建成通村公路221.8公里;新增移动基站3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迅速。2006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275779万元,增长2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0702.7万元,增长37.6%,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56.2%。食品加工、家具制造、采矿冶炼、烟花爆竹、草席加工、针织服装、化工、建材等八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增加值13.6亿元,为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6.8%。县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实现增加值5627万元,增长18.9%。
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
祁东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2006年产量 比去年增长
家具 7.78万套 10.8
十种有色金属 5.08万吨 62.8
钢材 1.34万吨 1.3倍
轻革 80.8万平方米 11.8
水泥 47.35万吨 -1.2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0.42亿元,增长20.6%;实现利税2.03亿元,增长22.3%。
建筑业发展趋向平稳。全县全社会建筑业总产值38709.2万元,增加值18904万元。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3个,实现利润总额621.1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9.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1.1万平方米,较去年均有略微下降。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2006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55268万元,比上年增长24.0%。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1994万元,增长28.7%。施工项目71个,建成投产项目47个,分别增长1.08倍和74.1%。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投资项目向工业倾斜,全年工业投资57270万元,增长17.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6.9%。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6911万元,增长40.6%。
基础建设继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1950万元,增长17.1%。其中电力、交通、水利、通信、城建等基础设施投资3846万元,增长18.1%,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为32.2%,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顺利,全年4个在建的县重点建设项目实际投资5000万元,增长25.0%。
房地产开发产销回落。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6640万元,施工面积14.0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98万平方米, 较去年分别下降29.5%、26.5%、53.8%。土地开发投资440万元,下降56.0%。商品房销售面积6.97万平方米,下降45.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保持升温。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71亿元,增长10.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87亿元,增长9.4%;住宿餐饮业3.14亿元,增长15.4%。
贸易企业规模有待扩大。全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1.33亿元,下降4.3%,占贸易业的比重为6.3%,比上年下降了1.3个百分点。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全县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商品总成交额9.99亿元,增长23.8%。
市场潜力有待激活。尽管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但第三产业全年生产总值仅增长7.4%,市场潜力有待激活。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外贸进出口总额有待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12万美元,较去年有较大下降。其中出口总额10万美元,进口总额2万美元。主要出口产品有黄花菜、果脯苕头、电解锰及金属镁等。
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2006年,全县洽谈项目38个,发布招商项目40个,经省、市批准并登记注册的项目7个,实际到位资金2502万美元,较去年增长39.8%。引进内资企业70个,到位500万元以上项目3个,引进资金10.21亿元。
对外经济合作有所增长。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3个,外派劳务156人。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全社会货物周转量达31771.4万吨公里,增长8.5%;旅客周转量18144.87人公里,增长4.0%。全县通车公路里程2592.9公里,新建县际、县到乡公路11.87公里。
邮电通信业增长迅速。全年邮政业务总量3378万元,增长23.6%;电信业务总量5810万元,增长35.2%。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7万户,比上年末净增2.1万户。其中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2万户,净增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5万户,净增1.4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9.5户/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0.8户/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4580户,净增963户。
八、金融与保险
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60.25亿元,增长13.7%;全年新增9.94亿元,比上年多增7439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95亿元,增长2.8%;全年新增1.73亿元,比上年多增5740万元。其中短期贷款19.41亿元,多增3242万元;中长期贷款1.50亿元,多增 2750万元。全县金融机构盈利2923万元,比上年增盈300多万元。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981万元,增长 13.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61万元,增长10.2%;寿险保费收入4878万元,增长13.7%;意外险保费收入987万元,增长9.5%。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4768万元,增长11.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兴县进程加快。2006年,全县市以上科技项目9个,引进科技项目3项,科技示范基地50个,培育省级民营企业2个,推广示范农业新技术、新成果8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累计2项,争取国家科技经费44万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9件,专利授权量6件。签订技术合同2个,合同成交金额200万元。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129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5864人,分别比去年增加80和200人。科普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开展专项科普活动20次,科普展览168次,提高了全民科普意识。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与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在99.9%以上,小学升学率达99.2%。普通小学311所,在校学生69444人,普通中学64所,在校学生56736人,职业教育前景乐观,全县3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1585人。全县教师8775人,中级职称以上3524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5267人。全县100所中小学运动场面积达标,全县拥有计算计4381台,有18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拥有图书200多万册。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县中小学校危房改造项目44所,施工面积达37250平方米。全县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经费及时到位,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贫辍学问题。民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民办学校9所,在校学生6892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6年末,全县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31个,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6万册,电影放映单位在册数9个,放映场次520场。全县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有线电视用户5.6万户,增加1.6万户。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39个,拥有床位总数1449张;卫生技术人员272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215人,注册护士510人。全县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个,卫生技术人员190人,妇幼保键机构1个,床位80张,卫生技术人员168人,农村乡(镇)卫生院23个,床位750张,卫生技术人员804人。预防保健工作规范有序,儿童免疫接种率达96.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铺开,年末参合人数567605人,占农村人口79.3%。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年等级运动员发展70人,在省、市运动会共获得奖牌42块。全县举办运动会27次,参加人数逾万人。全民健身运动方兴未艾,参加人次超过13万。体育运动环境得到优化,全县拥有体育场4个,体育馆1座,各种训练房5个。县体育广场内设施进一步完善,可同时容纳3千余人运动娱乐,是全县人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十一、资源与环境保护
资源应用基本平衡。2006年全县建设占用耕地达46.94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55公顷,增长10公顷;土地整理增加耕地0.2万亩。生态退耕3.6万亩,灾毁耕地300多亩。基本农田稳定在49.74千公顷。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年实施治理项目3个,项目完成70%,完成投资150万元。全县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为7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33.8%,“三废”综合利用产值912万元。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到80.7%,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65.2%。全县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部分区域有所改善。全县城市空气及地表水质量均达到2级标准。全年造林面积3.8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36.9%,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生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为958234人,增加24397人。其中城镇人口154160人,乡村人口804074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181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为13.8%。人口出生率为14.2‰,比上年提高1.3个千分点;死亡率为3.5‰,提高0.5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10.7‰,提高0.8个千分点。全县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71.7万元,共有1195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对象13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09元,增长15.2%,其中人均工薪收入4873元,增长9.8%;经营净收入1341元,增长10.2%;转移性收入1968元,增长8.7%;财产性收入217元,增长3.6%。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4812元,增长12.5%, 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人均收入比由上年的5.3︰1缩小为4.2︰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90元,增长9.5%,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848元,家庭经营收入2293元,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49元。
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98元,增长12.8%,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86元,交通和通讯支出519元,教育文化支出579元。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5辆,家用电脑17台,使用互联网9条,人均居住面积51.26平方米,增加9.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74元。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22台,电话机14台,移动电话机21台。人均住房面积42.02平方米,增长30.2%。
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发展。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企业145个,参保职工24167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达25034人,失业保险净增参保人数1507人。全年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6598万元,拨付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6591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640万元,支付医疗费用1690万元。帮助就业困难的对象再就业828人,全县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000多个,年末城镇失业人口登记率控制在3.98以下。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率达到100%。城镇低保工作逐步规范,全年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目标,全县共有5023户1302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发放保障金760多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均为现行价,速度为可比价。
3.人口数为公安年报数。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