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江镇位于祁东县城以东21公里处,东临衡南县茅市镇,南接归阳、粮市镇,西分祁阳交界,北与金桥镇毗邻,娄衡高速、洪河公路、泉南高速连接线在镇内穿境而过,形成"三纵两横"的交通新格局。全镇现辖11个村1个社区,35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152人。自2018年我镇实施乡村振兴以来,围绕新时代"三农"工作基调,下足功夫推动乡村治理,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形成。现就我镇重点工作进行汇报: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镇党委牢牢把夯实农村基础工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配优配强基层组织力量、协调推进并组管理改革,形成了鸟江镇乡村治理特色管理体系,实现农村重大事务由村民决定,推动完善乡村治理体制。
(一)党管农村,加强乡村治理组织领导。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成立由党政一把手牵头的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将全镇划分丁字片区、杨柳片区、鸟江片区,由主要党政领导担任片区长,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乡村治理的工作格局。建立了村两委班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先拼优的重要依据。
(二)选优配强,夯实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力量。2017年村"两委"换届期间,我镇共选举产生村社区"两委"干部58人,平均年龄49岁,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1人,女性18人,创富带头能人14个,为进一步增强村"两委"凝聚力、战斗力提供保障。每个党政领导至少联系一个村,督促各村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党的组织生活,发挥好老同志、老党员、老干部、老板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先锋模范作用。结合我镇贫困村、贫困人口100人以上非贫困村的实际情况,选派出9个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后备干部队伍,确保每村(社区)储备后备干部人才1-2人,有效充实了我镇村"两委"班子的力量,强化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核心地位。
(三)管理创新,行政村并组改革协调推进。我镇的并组管理改革工作是祁东县第一个"吃螃蟹"的试点乡镇,其工作开展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问题较多,但镇党委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以"统筹兼顾、撤小并大、规模适度、发扬民主、优化结构、分步稳进"的原则,确定各村合并标准及任务,采用党委书记全程指导,各联村领导具体实施、村委"两推一选"等方式,分七个步骤率先进行了改革试点。把全镇原来的355个村民小组,拟合并成80个片(组)区。对选举出的片(组)长实行责任包干制,起到上承下达作用,主要负责区域内的社会稳定、信访、安全生产,矛盾纠纷调节、环境整治、各项惠农政策落实、乡风文明引导等工作开展,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把服务、管理、资源的政治功能下放到村到组,并为下一届村两委换届储备了优秀人才。
二、深化村民"三治"实践,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
乡村治理,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把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以村民自治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在全镇范围内全面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各村统一制作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制定村务公开制度,经村集体、民主评议小组审核后,在公开栏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了农民群众对村务的管理权、知情权、监督权,减少了群众的猜疑。二是着力落实"四会两公开"制度,建立村民议事会、乡贤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运用"互联网+监督"功能,完善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基层民主决策机制,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健全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机制,三是各村广泛推行"三子"管理办法,老党员负责监督,村干部负责管理,运用舆论力量深化村民管理自治,让劳动模范的有"面子",爱护村组环境的有"牌子",带头产业发展的有"票子"。
(二)"弘扬美德善为贵",以德育人加强道德建设。
一是弘扬慈孝文化,开展"四老"治村。组建由镇党委牵头的慈善团队,由镇党委领导、包村干部、各村支部书记组成,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挂钩结对方式,每年定期上门走访"四老"一次,了解其生活状况,开展基本生活照料、心理抚慰等服务。引导"四老"之间开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倡导组内村民尊敬老人、和睦友善、勤俭节约;二是开展"微笑助飞,扶智圆梦"慈善活动,引导一批奥港台青年爱心协会,永焱慈善团队等爱心人士,通过媒体、网络和爱心募捐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三是挖掘耕读内涵,让良好家风"立"起来。结合家风挖掘传播耕读文化,深入开展好家风建设,编写好家风好家训书籍,推动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培育打造金槐村"芦丝组祠塘"典型模范,引导村立村规、组立组规、家立家规,组织群众开展演讲、书法比赛等活动,深化家风系列主题教育,推进祁东渔鼓、戏曲、书法、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入基层,四是抓好"最美"选选,让价值引领"活"起来。每年在各村评选一批"最美媳妇"、"最美婆婆"、"最美家庭"、"创富带头人",推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行诚信建设,强化群众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三)"依法治国国兴盛",弘扬法治打造平安鸟江。一是加强法制宣传。建好法制宣传阵地,树立"用得上、听得懂、看得见、信得过"的工作理念,利用宣传栏、村村响传播法制正能量;聘请法律工作者进行专业性指导,帮助群众解答各类法律咨询31项;举办好法制宣传月活动,每年12月,我镇定期举办法制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小手册、宣传资料和法制用品等,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二建立健全基层司法调解等纠纷调处机制,基层矛盾纠纷逐年减少,上访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全镇社会公共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三是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组建义务巡逻队,选优配齐"一村一辅警",推进公安"天眼"建设,各个街道入口安装30余个监控摄像头,严管严防公共安全,持续推进"平安守护"工作;四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全镇治安环境实现了进一步好转。
三、建设美丽富裕新鸟江,突出乡村治理成效
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是关键。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兴农为抓手,调整农业供给侧产业结构,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兴旺发展。为了加快全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保障粮食产量稳定增产,上半年完成水稻生产规模13000亩,油菜生产规模4000亩、金槐种植7000亩,优质蔬菜1100亩、棉花100亩,调料椒600亩。"金槐茶"、"有机蔬菜"、"禾花鱼"、"小龙虾""螃蟹"等特色农产品不断发展壮大,"农村淘宝""农民伯伯"等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日趋完善,搭建镇内农副产品"走出去"和镇外优质产品"引进来"的物流网。有序对接实力企业湖南广古集团,签约投入资金2000万,新建辣椒种植基地和辣椒酱加工生产基地,推动"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生产+贫困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在金槐村柞塘组流转土地520亩,并与农户签订了种植收购协议,建立了利益连接机制。
(二)统筹土地资源,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一是深入推动农村集体资产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引导土地流转6000亩,遏制耕地拋荒100亩以上。加大对新型主体的生产性引导和扶持,优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二是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核心内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改厕、改圈,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村内沟渠塘坝、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统筹做好农村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截止到目前,我镇金槐村和马桥村已摸底有865户厕所需要改造,现已有近213户开始改厕工作,预计在年底能够基本完成改厕任务。建立"一户一档"的工作制度,对"空心房"、"空心院落"、"危房"进行摸底调查。在全镇推行垃圾分类工作,积极清理乱堆乱放物品、乱倒乱扔垃圾现象,引导村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投放、房前屋后物品摆放整齐、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提升村容村貌。
(三)汇集社会力量,推进人才兴村工程。鸟江作为祁东欠发达的地区,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仍比较落后,基于历史条件限制,镇党委坚持将人力资源开发放在乡村治理的重要位置,积极推动乡村治理人才振兴,实施开展乡村本土人培育计划,开展了"金槐茶叶种植培训会"、"辣椒种植技术培训会"、"家庭制作酵素肥料技术培训会";另广泛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和社会成功人士、企业老板进行面对面交流,为其提供政策保障,吸引社会成功人士、企业老板回乡返乡搞产业、搞旅游、搞发展。
(四)服务理念转变,持续不懈的改善民生。一是注重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民生领域发展,积极建设"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和"区域化中心敬老院"项目示点。二是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完善鸟江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功能,为群众办事提供一个"保姆式""母亲式"服务,落实了"最多跑一次"改革试点。三是加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征缴工作力度,由书记、镇长亲自抓,采取每日一通报,每日一调度,对征缴落后的村干进行约谈等方式,确保完成农村参保率达90%以上任务指标。
四、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虽然我镇在乡村治理中不断探索新思路,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是全镇还未建立乡村振兴系统性规划。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我镇缺乏一个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工作方案,尤其是在拆除空心房、空心院落方面缺乏文件制度保障。
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薄弱。乡村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薄弱,乡村治理所需要的资源比较欠缺。乡村经济发展落后,很大程度是由于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充分,给乡村治理带来经济上的压力。如环境卫生治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建设存在较大的负担。乡村治理主要是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村一级的自主造血功能不足。
三是留不住农村杰出人才。青年人才和社会精英大都向城市转移、定居,造成乡村建设人才难引进、留不住的局面。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孤寡老人、妇女、儿童,是乡村治理发展的过程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