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县域少儿英语早学与中学英语能力相关性研究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一般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20CJC086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研究
课题负责人:曾慧,副高级,湖南省祁东县第二中学
课题成员:谭海英,周文丽,李亚玲,刘斌成,涂丹,匡玲玲,谭琦,周夏,彭婷婷,旷有云,周雅欣
《县域少儿英语早学与中学英语能力相关性研究》成果公报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基于祁东县英语教育的现状,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探讨县域农村孩子进行英语早学是否有利于其中学英语能力的提高;二语习得中“关键期假说是否也存在于县域环境下的外语学习中;双减的实施让众多父母担忧孩子是否因此在英语语言的学习上受到不利影响,此研究将解答众多家长担忧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探索了“双减”背景下县域少儿英语教育培训机构现状及走向,如何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开展农村小学有效英语课堂,如何将县域小学课后服务与英语早学有机结合起来,给出了相关的英语教学建议。
本课题具有实践的意义和理论的价值。从家长的角度讲,了解早学英语与中学英语能力的相关性,让县域家长有据可依知晓县域英语教育背景下早学是否利于孩子英语学习的发展,选择最佳的利于孩子英语学习发展的校外教学模式,节省资源,提高孩子学习英语的效率;从学校的立场讲,此研究为双减背景下学校如何开展有效英语课堂,如何有机的将县域课后服务与英语早学结合起来等给出了相关教学建议,可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教学效果,更好的服务于县域的英语教育。理论上,通过检验早学效应,一方面,可知关键期假设是否存在县域英语教育为背景外语学习中,为理论提供事实依据,这种理论又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教学改革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为双减政策的实施提供事实依据。
二.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早学者与晚学者在初中入学初期英语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二)早学者与晚学者进入初中后英语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三)早学者与晚学者在英语听力上的差异性分析。
(四)双减背景下县域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及走向。
(五)探索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有效英语课堂机制。
(六)县域小学课后服务与英语早学有机融合方式方法。
三.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
(一)重要观点
1.英语早学存在启动效应,但无长时效应。
通过SPSS19.0数据分析软件对于早学者和晚学者的成绩分析,发现早学者的入学英语成绩要显著优于晚学者,早学确实存在启动效应;进入初中后,也就是关键期后,经过在学校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晚学者和早学者的英语能力没有显著差异,早学无长时效应;而且早学者与晚学者在英语听力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笔者认为初中后学生所接受的英语教育覆盖了早学时期的英语知识,对于早学者来说,只是重学或巩固先前学过的英语知识,英语能力并未提高;而晚学者则是从零开始学英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自身努力同样能具备早学者的英语能力。从这样的结果看,在类似祁东这样的县域内接受英语早学似乎并无实际的意义。
2.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符合农村英语教育实际发展的规律。
双减实施前,县域学生接受英语早学的主要通过校外英语教培机构。据调查发现,多数父母让孩子参与英语早学具有一定盲目性,认为英语越早学越好,处于一种盲目跟风的状态;另一方面,县域内各英语教培机构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师流动性大,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出现班额过大,多数教培机构更多的是履行培训义务,忽略学生接受早学后的所能收到的实际效果,教学组织模式单一,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无效的早学既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又加重了父母的经济负担,浪费国家资源,甚至会打消孩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恰当好处的结束了目前这种不良局面,符合农村英语教育实际发展的规律,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国家双减政策的实施。
3.“关键期假说”不存在于在于县域教育水平较低、缺乏语言语用环境的外语学习中,年龄也并非外语学习的关键因素。
二语习得是在自然而然、无意识的状态下习得的,如同母语的学习。而外语学习只能通过学校或者自学进行有意识地学习活动而获得。县域教育水平相对于经济发达的城市较低,孩子接受的英语早学教育属于外语学习而非二语习得,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试,缺乏语用环境,语言并非进行沟通的一种交流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英语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内孩子12岁之前学习英语与12岁之后开始学英语,对其日后的英语语言的能力并无影响,表明“关键期假说”不存在于在县域这种教育水平较低、缺乏语言语用环境的外语学习中,在这种背景下年龄并非语言学习的关键因素。
(二)对策及建议:
1.“双减”背景下县域少儿英语教育培训机构现状及走向。
(1)逐渐转移主营业务重心。
双减政策让县域英语教培机构无法再正常开设,英语教培机构在双减政策落实后转型是教学势式所迫。基于这个原因,县域的少儿英语教培机构可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考虑完全剥离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业务,也可开设非营利性课程,在保证机构盈利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
(2)拓展义务教育之外的需求市场。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禁令针对的是小学和初中,高中和大学是被排除在外的。英语作为高考必考科目,也是考研公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和大学生是可以进行英语课程培训的,县域少儿英语教培机构可重视这部分市场,将高考和考研市场设定为长远发展目标是扩展需求市场的一个重要举措。此外,教培机构也可与国外的学校合作,将国外的英语学习资源引入到英语教培机构中,为即将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提供线上教学服务,利用互联网优势开设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类型多元的课程。
(3)有效地融合英语教培机构和课后服务
县域义务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学重点还是在语数英等这些传统科目上,新教育理念下的素质教育并未在各学科学段的教学中渗透,县域多数中小学甚至缺少音乐、美术及体育等艺术类教师。教培机构要紧跟教育改革的脚步,对新教育理念进行探究和分析,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转向素质教育领域,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科技和体育等课后服务培训活动,与学校配合共同培育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以补充县域中小学校的短板和不足。
2. 构建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英语有效课堂。
(1)创造语用环境,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县域农村小学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缺乏英语语用环境,这制约了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双减政策对于校外英语培训机构的冲击,更加导致了英语学习语用环境的减少。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英语课堂教学的多元化,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营造英语使用的氛围,创造语言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更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
(2)注重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更多注重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发展。英语与其相联系的文化与习俗与本国的存在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熟悉外国文化,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使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用平等的意识和批判性鉴赏的态度来对待外国的文化。其次,要重视英语思维品质的培养,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同时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的思维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
(2)加强农村小学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目前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并未摈弃以教为主的单方面输出的弊端,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学生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实现,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在教学过程中,学是核心,导是关键,因此优化英语课堂的根本是引导学生的去思考和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英语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生生、师生间的合作。
3. 县域小学课后服务与英语早学有机融合。
(1)应注重创造情境,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双减的实施预示着英语早学作为农村小学英语第二课堂时代的终结。小学课后服务,却可以替代英语教培机构成为英语课堂后的延伸。根据我们的研究表明,英语早学之所以在县域环境下无早学效应,主要原因在于语言学习缺乏语用环境,在汉语的语用环境下学习英语,使得学习的有效性受到一定制约性,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及课堂之外采用一切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手段,想方设法创设英语语言环境,增加学生使用语言的机会,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2)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英语思维品质。
课后服务通过思维导图训练学生英语思维品质是继课堂教学之外进行英语早学的有效手段。思维导图反映的是核心素养的性质特征之一,非常适合于课后服务英语早学模式中,与低龄儿童的心智特点相符。思维导图可以活跃思维、提升注意力,让学生将课堂中零散的英语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图形,有条理的层次将知识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英语知识脉络体系,有利于英语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的是语言能力的提高,而文化意识往往被忽略。在开展课后服务时,教师可引领学生深挖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文化内涵,分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比如,可指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各个国家见面的礼仪,欧美国家的人们常常以亲吻或者拥抱作为初次见面礼仪,在日韩国家则倾向于鞠躬,类似这些有关文化的知识融入不仅能让课后服务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也易于让学生接受。
四.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本课题共发表四篇论文,主论文《县域少儿英语早学与中学英语能力相关性研究》的研究结论,否定了关键期存在于县域英语教育水平为背景的外语学习中,早学优势论不成立,为教育部门提供教学改革依据,为“双减”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事实依据,推动制定更有效的英语教育政策,从而影响县域教育资源的配置,如更多资金投入到英语基础教育项目中,提高农村小学师资水平,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整体英语教育水平。而其他三篇子论文是针对目前教育重大改革“双减”实施,县域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所提出的对策以及建议。《“双减”背景下县域少儿英语教育培训机构现状及走向》为教育培训机构的转型指明了方向。
课题组在祁东县农村中小学推广《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模式探究》《双减背景下县域小学课后服务英语早学模式探究》的研究成果,受到了教育界同仁的高度认可和赞赏。研究成果优化了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促成了课后服务与英语早学的有机融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通过宣传研究成果,家长不再盲目追求英语早学教育,而是寻找最佳的利于孩子英语学习发展的校外教学模式,节省资源,提高孩子学习英语的效率,同时也推动家庭教育的改善,增强家长在孩子语言学习中的积极性,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规划学生的学习路径,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学术竞争力。
总的来说,县域少儿英语早学与中学英语能力相关性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政策制定、教师培训和家庭教育等方面都有潜在的积极影响。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稿件